AI翻译离商用还有多远?我们用一年破解了“最后30%”的密码
Release date:2025-07-21

AI翻译离商用还有多远?我们用一年破解了“最后30%”的密码

 

——一位本地化专家对AI辅助翻译的实践观察

作者:Belle Zhang
言灵 Inc. 翻译解决方案专家

 

过去一年,我团队制造、医疗和科技等领域的客户提供了服务全程参与它们面向全球的多语种内容生产。我们见证了AI翻译工具在速度和流畅度上的飞跃,也亲历了它在真实商业环境中的能力边界

在很多工作场景中,AI确实帮了不少忙。但使用程度越深,我们越清楚一件事:

它带来的不是“取代”,而是“重新定义人机分工”。

以下是我们在项目中遇到的几个真实场景,也许能给正在思考纠结“AI翻译到底能不能用、怎么用”的朋友一些启发。

 

1. AI能翻译文字,却无法理解“意图”

AI可以把句子翻得通顺,却读为什么会说这句话”。

我们曾协助一家全球科技公司翻译新品发布材料。AI翻译提供的初稿语句很流畅,但读下来却让人感受不到任何情绪和主张,机械感的叙述让客户一直强调的产品卖点无法被深刻感知

还有一位制造业客户,借助AI翻译员工安全培训材料时,发现AI能够准确转换术语,但强调规范和风险控制的场景中译文的语气过于随意缺乏严肃性和规范性,反而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AI不是“不懂中文”,而是它无法理解语境中的身份关系沟通对象更读不懂人类沟通中那些真正重要的“潜台词”。

 

2. 最后30%的打磨,是AI目前迈不过去的坎

很多企业会用AI生成多语种初稿,然后再交由人工修订。在我们看来,往往是这最后30%的人工打磨决定了内容能否真正落地使用。

我们曾经为一家医疗企业翻译合规材料,客户AI完成初稿交付我们审校。乍看没什么大问题,但细节上我们发现存在多个术语不一致、表述模糊的地方。考虑此类文档将用于患者沟通和法律备案,我们最终不得不重启了一遍完整流程。

在医疗、法律、金融行业,“差不多”就是大风险

当下AI的运行机制,对“内容重要”的判断能力先天不足,而这种缺失可能会引发纠纷,导致后续的合规风险

 

3. 翻译不是单线事项,而是一套系统化的工程

很多人以为“翻译”只是语言之间的文字转换。但对于企业而言,翻译实际上是一整套系统化工程

AI工具擅长“翻译文件”,但它做不到:

协调各部门对同一术语的统一认知

保持品牌调性与视觉语言的一致性;

预判目标市场的文化敏感或法律红线

依据传播渠道调整语言策略比如官网、社媒、白皮书的用语策略。

这套翻译工程的复杂度,不仅在于语言的转换更关乎品牌管理、风险管控和市场沟通的综合问题。很显然,AI目前并没有这样的复合能力。

 

4. 真正的专业人才,是“懂AI”的问题解决者

言灵,我们的语言专家早已不再把AI视为“对手”,而是作为一高效协作的工具库

我们会根据项目特性

定制专属提示词(prompt)和AI初稿模板;

搭建术语库风格手册、内容风险预警保障机制;

设计“AI起草 + 人工审校”混合流程;

AI成为体系的一部分,而非单点替代工具

我们的目标从来不是和AI比速度,而是“内容更可信、更可控、更能适配项目场景”。

5. 企业真正需要的,不是翻译本身而是是确定性

企业管理者关注的不再是“翻译是否准确”,而是更深层次的问题:

翻译后的内容可以直接发给我们的德国客户吗?

“这个版本放官网有没有合规风险?

“在这个国家法律上有没有问题?”

意味着,翻译的核心已经语言转换升级为决策支持能力、品牌一致性管控能力、沟通风险预判能力。

 

写在最后

AI并不会取代人类翻译,它正在推动我们迈向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语言专家不仅仅是翻译者,更是内容体系的设计者与把关人。

我们越来越快,但内容的可信度越来越重要。
而真正让企业安心的,不是AI跑得有多快,而是有专业的人在背后,为内容的每一句负责。

图片1.png

作者介绍
Belle Zhang
言灵 翻译解决方案专家
负责制造、医疗、科技领域多语种内容交付,专注将AI翻译工具与本地化质量保障体系结合,提升跨语种沟通的准确性、可信度与实效性。